当秸秆不再是焚烧的污染物,而是变身环保板材,会碰撞出怎样的绿色奇迹?7月14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竹木“秸”伴乡村振兴团迎着朝阳从逸夫楼启程,奔赴湖南郴州北湖区开展深度调研。
木竹产业是郴州市的支柱产业,涵盖木竹质人造板、竹材综合加工利用、林化产品深度加工和木竹制浆造纸等领域。竹木秸伴实践团实践团为深入行业发展现状,紧扣当地产业特色,先后走访万华生态新材料有限公司、郴州中钰竹业等企业,实地考察竹板材、竹炭等生产线运作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开展座谈交流。
抵达万华生态新材料(郴州)有限公司后,团队成员通过沉浸式参观企业展厅与智能化生产线,系统解码了秸秆变废为宝的绿色密码——从田间收储到成品出厂的禾香板全产业链流程,切身感受以草代木创新模式带来的生态革命。
“我们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醛胶黏剂。”负责人提到这一点,但是板材存在吸水变形、秸秆成本高等技术瓶颈突出,同时企业面临技术人才断层问题。企业负责人坦言:“年轻人不愿扎根工厂生产一线。”实践团成员围绕会上提出的问题畅所欲言,针对企业难点、痛点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方案。同时,指导老师向思宇提出:“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理论实操兼备的人才,是破解困境的关键。”
实践团继续走访郴州中钰竹业、湖南竹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直击生产环节核心问题。在充满机器轰鸣声和工人们忙碌身影的车间,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竹材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在竹之源企业的产品展厅里,琳琅满目的一次性竹制品背后,也是企业对纯天然产品的执着追求。“我觉得在竹木、竹餐具的行业标准制定与完善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同贵校开展深度合作,在共同攻克竹产品力学性能及化学成分变化等关键技术难题上得到支持与帮助就真是太好了”,企业负责人期盼道。
团队深入产业链各环节的调研让实践团对行业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原料端,竹子下山难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在生产环节,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市场方面,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行业领军企业制约着产业整体发展。在一户偏远农户家中,团队成员见到了堆积如山的生物质燃料,农户讲述了自己从送货司机转型为生物质燃料供应商的创业故事,同时也道出了秸秆成本较高的现实困境。
实践团走进了一家颇具代表性的竹木加工厂。车间里,机器巨大的轰鸣声、飞扬的竹粉和炙热的炉温构成了独特的生产交响曲,工人们挥汗如雨却有条不紊地完成着每道工序。企业负责人向实践团笑着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经营之道:“诚信经营是我的立身之本。钱要花在刀刃上,我这办公室家具全是二手淘的,面对‘竹子下山难’的困境,我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信誉合作,确保原料供应;二是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实践团表示很佩服一根竹子可以做到被榨的一干二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这位外地企业家朴实的话语中,既体现了民营企业家的经营智慧,又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万企兴万村行动号召,展现了新时代企业家扎根乡村、振兴产业的担当与情怀。
实践团通过座谈交流、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梳理调研成果,拟形成针对性研究报告。团队成员林娅希、袁之浩用镜头定格产业脉动,队员们则围绕技术问题与企业深度交流。总结会上,师生们一致表示:“将以专业为桥、实干为舟,助力‘小竹子’长成‘大产业’。”此次活动不仅彰显了农林学子的责任担当,更为郴州木竹产业提质增效、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贡献了青春智慧。
课本上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生产线中变得鲜活起来。本科生张宸瑜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林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张影钊感慨:这次调研让我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必须紧扣产业实际需求。”
调研结束后,团队前往湘南起义纪念馆、陈家大屋开展红色主题教育。队员们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影像资料,重温了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领导湘南起义的光辉历程。
从竹木工long8平台用户评价厂到革命纪念馆,这次实践让我们既看到了产业振兴的当下困境,更读懂了红色热土上的奋斗精神。团长王鹏总结道。团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实际行动,像革命先辈攻克难关那样,以专业学识助力解决产业瓶颈,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